2019年,诞生了一部话题之作,上映之后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剧情设定就富有新意,而且内涵更是丰富,有着看完足以让观众过足瘾的故事,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解读,奉上极佳的观影体验。这就是饥饿站台。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分析分析饥饿站台剧情。
《饥饿站台》将主场景设定为一个垂直的 “监狱坑”,每一层中住着两个人;楼层中间有个镂空的方形大孔,一桌盛宴每天从0层逐层下降,每个人每天的食物都是上层人吃剩的残羹。
所有人每个月会随机换层,有的人从下层人变为上层人,衣食无忧,肆意挥霍,可以骑在下层人头上拉屎、向下吐口水,甚至还有闲心做爱;有的人从上层人变为下层人,残羹剩饭,忍气吞声,甚至平台上连渣都不剩,只能人吃人。
极简的设定让复杂的社会构造变得无比直观。
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的厉害之处,在于电影没有一处多余的镜头,可谓“一简到底”。凡是与设定或是剧情没有关系的,一概抛弃。每个楼层只有两张床、一个洗脸池、一个坐便器和几个信号灯,升降平台也真的只是一个平台,吊索、轨道之类的动力装置也没有,手法实在是很高明。每每看到网上有人追问这个平台是怎么升降的,不由得会心一笑。
《饥饿站台》到底要讲什么?有人说是揭露社会阶层,有人说讽刺男主“唐吉坷德”式的斗争,甚至还有人说反对铺张浪费。我觉得,都不全面,《饥饿站台》真正要讲的,是压迫与斗争。
电影开局字幕言简意赅,“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上层人,下层人,和掉落的人”,一句话足以鲜明指出阶层与阶级压迫。
后面的剧情,则通过男主先后在48层、171层、33层、202层、6层的经历,刻画了一个尝试打破旧世界的先驱者“认识世界——感受苦难——意识觉醒——意识与苦难的结合——投身反抗实践”的全过程。
正如电影简介所说,《饥饿站台》是一部社会寓言。但其隐喻实在是过于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明喻。或者正因为如此,电影中的崔格玛斯才反复说一句口头禅:显而易见。
一、物的隐喻
监狱坑:人间,社会。每一层代表一个阶级。
平台上的盛宴:社会资源。从0层开始,下一层的人就只能吃上一层人的剩饭剩菜。上层人总是拥有着更多的权力、财富、机遇......越往下走,资源当然越来越少。
二、人物隐喻
男主格林:尝试打破旧世界的先驱者。当然,他不是生来就是英雄,在48层了解了这个“社会”, 迷茫过,愤怒过,清高过,但最终适应了这个社会的法则,随波逐流;在171层,险遭毒手,获救后为了生存不得已吞下人肉,身临其境感受了这个世界的苦难、奸诈与险恶;在33层,对新狱友尝试改变的做法从最初的不屑,到后来的协助,意识开始觉醒;在202层,伊莫古里留下了自己的尸体,也留下了自己的思想;最终在第6层,说服黑人狱友采取了反抗行动。
第一任狱友崔格玛斯(拿武士刀的老头):沉默的大多数,或者说保守派。显而易见的接受了这个规则,忍受楼层高低带来的贫富分化。他们一方面抱怨着上位者的掠夺,但当自己成为上位者之后,曾经的抱怨又变为新一轮的掠夺。
第二任狱友伊莫古里(前管理局工作人员):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也是男主反抗思想的启蒙者。她每天只吃一个人的分量,接着为下一层的两个人准备相同的分量,并好言相劝希望每一层都能这么做。她试图改变这一切,其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并不符合监狱坑的基本“国情”。
第三任狱友Baharat(拿绳子的黑人):企图通过努力跨越阶层的上进者,失败后成为男主反抗运动的簇拥者和卫道者。他是社会中不满足于现状的那一部分,即使到了第6层,也依然想要向上爬——是真的爬,通过绳子。被无情的羞辱和嘲讽之后被男主说服,加入了反抗二人组(或许加入的原因还有一个——绳子丢了,他成为了无产阶级)。
亚裔女演员:企图以游侠方式打破机制的革命者。这个角色的定位颇有争议,全片只有一句台词也使其显得更加神秘。崔老头说她每个月都要坐着平台下来寻找儿子,但抱狗女却说她根本没儿子,这种先确定后推翻的手法,留给影迷极大的想象空间。那么她是疯了?从片中镜头看不然,她清醒的很,善恶分明的很。唯一合理的解释,她不断的下降是为了探究这个监狱坑的机制,并打破它。她不断的杀人(电影中明确拍出来的杀了3个人、1条狗),但他杀的都是恶人。像不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家?像不像古今中外传说中的游侠?
智者(坐轮椅的老头):主张非暴力手段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很显而易见,甘地、曼德拉都如此,一个成了印度的国父,一个成了南非的国父。
小女孩:下一代,或者说希望。后文详述。
三、机制的隐喻
留下食物房间会变热变冷:社会法则,法律。监狱坑虽然是个反乌托邦的设定,但并不是无序的社会环境,属于你的资源可以拿,不属于你的如果伸手,房间将会变冷或是变热,直至将你冻死或烤熟。类似当今社会的各种法律。
每月换层:这层隐喻可能稍微深一点,一月又一月,其实映射了一代又一代,这一代是上层人,下一代可能就是下层人。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社会的变革,也是经历了很多代人的努力,有的社会形态甚至延续了几千年。
每个人可以带进去一样东西:一个人谋生的手段,或者说职业。
电影的结尾余韵太过悠长,加上拍摄手法也比较虚幻,很多人表示没有看懂。根据个人理解,我想给出一个或许合理解释:
男主和黑人队友其实都死了,后面几分钟可以理解为男主弥留之际的幻想,也可以理解为导演对后续故事的暗示。
所谓的333层,并不代表监狱坑真的只有333层。3这个数字,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种虚指,这种虚指代表的就是多的意思。333层,其实代表着很多很多很多层。
影片所展示的男主这次革命行动无疑是失败了,但失败也是有意义的。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次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效,但至少,对整个监狱坑(整个社会)的人无疑是一次震撼,或者说是一次启蒙。
最后的小女孩当然是不存在的。小女孩出现的时候,电影已经采取了十分玄幻的拍摄手法,但还是利用一些镜头,如:小女孩身上不同于囚服的着装、留下食物房间不会变冷变热、奶冻已经送回到了0层等,暗示这只是男主的幻觉。但小女孩随着平台上升的镜头里,包裹着小女孩的那道光,不正预示着希望的种子已经萌芽了吗?这一代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将由后来人接力完成。
故事的后续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正如不知道社会将如何发展。
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社会,虽然很多年不提阶级这个词,但如果以经济水平来划分,依然存在着很多很多个阶层,像极了这个“监狱坑”。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改变。怎么改变,朝什么方向改变,导演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
电影中,男主是带着一本《唐.吉诃德》走进了监狱坑。
有人说,这部《唐.吉诃德》是整个电影的主线,电影正是讽刺了男主这类“唐.吉诃德式”的疯子。我觉得不然。
唐.吉诃德无疑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唐.吉诃德的优点,男主身上依稀可见,但电影中的男主,无疑不是神智不清、疯狂可笑的。
《唐.诃德》所代表的,仅仅只是一本书;而男主,则是一个读书人。
作为一部西班牙电影,要选一本代表性的书,自然非《唐.吉诃德》莫属。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如此高的评价在西班牙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为什么要设定一个读书人?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电影中的伊莫古里也说,“没有人会要求带着一本书进来,他们带着各种东西,枪、十字弓、刀、手电筒、高尔夫球棒……”那么,读书人真的“百无一用”吗?正是这个读书人,掀起了监狱坑反抗革命的序幕。
电影中说,“改变不是自发产生的”, 社会发展也不是自发的过程,其中有人的推动,与人的思想有关。纵观历史发展,带领人民奋起抵抗、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正是这些读书人?